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5-1-24 09:05 |
---|
签到天数: 240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1 H+ t* ]2 U+ q+ E* _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就业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社部介绍,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95万人,从明年开始要突破800万人。对此,专家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总量压力依然很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是中国就业面临的两大矛盾,就业工作应落实十九大部署,不仅要关注就业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提高就业质量,推动中国就业含金量持续提高。+ U j5 `- y" {9 y5 w
2 M; \" C+ n; Z! l
失业率创近十年新低
9 `% J+ U) s& y; n8 G( J2 B% \2 {
" h+ i/ T4 t: U1 X0 v- V7 f2 V 近年来,中国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社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5年来累计实现6524万人,较2007-2011年增加716万人。2016年末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6亿人,超过欧洲人口总数。$ P5 Z- X/ j4 S; P* k+ t
5 x7 y3 p; F' s. Q& \$ D0 V “从今年前三季度看,就业保持了继续向好的态势,很多指标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介绍,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同比增加30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从失业率看,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95%,比上年同期下降0.09个百分点,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且今年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内。
5 g) a5 E* S w
& X. f% P* P1 |4 g 失业率创新低之外,卢爱红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保持了稳中有升,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总体平稳有序。市场供求与企业用工持续改善,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三季度市场求人倍率达到了1.16,创下了历史新高。
8 `. c- S# p9 ^' N
1 T% {$ Y" z4 p# J 未来总量压力仍很大 c F1 I8 Z, t7 S' q0 b
0 ? ^1 o2 N; p& ] “形势整体向好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中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特别是未来一段时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为高校毕业生,这带来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同时,考虑到总量依旧不小的登记失业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接下来的就业安排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维达对本报记者说。
N# c# T6 E6 {8 U2 r
4 c) Y7 P5 i7 s4 { “从结构上看,矛盾非常突出,长期以来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卢爱红表示,有许多人就业很困难,很多企业招工招不到,这就是结构性的问题。这里面主要是劳动者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经济结构在转型,但劳动者素质没有完全跟上。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龄低技能的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同时,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等,对就业的挑战更加突出。
: Z, Q6 }+ y% R! Z5 G$ [
, p) Y( B9 Z8 n D& `, L 此外,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在一项对山东淄博和四川成都中职毕业生毕业3年后就业质量的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就业率达97%,有的学校甚至接近100%。但在引入就业质量指标后,通过对包括工资、工时、工作环境、社会保险、工作稳定性等七个指标的调查,发现就业质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 C( S) M2 w1 z/ j
1 T8 e9 t: \9 [: Y* ]4 Y& m 五方面推动量质齐升
/ ?) B# q* O, N Q" V( Q& p2 h6 V1 g8 _( H% J/ ?
面对诸多挑战,未来中国就业工作将如何推进?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东亮认为,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在经济转型升级、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扩大就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联动。
3 [' n% v% h! W1 w c' D" G F) M, H8 K3 G
“我们有信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卢爱红说,下一步,围绕落实十九大部署,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第二,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第三,继续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贷款、融资、场地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第四,维护劳动者权益,特别是健全平等就业制度;最后,要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特别是推动“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这项工作。
" _ g/ \: P) u
2 o: D$ o# D# Y 何维达表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就业质量”,意味着今后就业不仅要关注就业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就业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未来劳动者收入和保障水平会明显提升,就业的含金量将越来越高。
' h" v, a. ?! S- k5 C5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