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EC通行证)

QQ登录

QQ登录

下沙大学生网QQ群8(千人群)
群号:6490324 ,验证:下沙大学生网。
用手机发布本地信息严禁群发,各种宣传贴请发表在下沙信息版块有问必答,欢迎提问 提升会员等级,助你宣传
新会员必读 大学生的论坛下沙新生必读下沙币获得方法及使用
查看: 4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关于“独钓寒江雪”的对话

[复制链接]
时代的步伐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5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 J. |1 R9 J8 `+ E  b# r$ @4 ~
关于“独钓寒江雪”的对话
1 e( m% G& x1 F- \( M# y孤舟、绿竹、巴桑、香茗 于[绿竹幽径]
" O( A! Z9 R: }7 U; Q( _6 X$ F孤舟的礼物 * R  [% q: Z$ i! q
【孤舟】 2001年6月07日15:52:56
3 ~; O1 ]+ D: T; d! @, t: k(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W0 i* J: W3 M& x    O) v/ D3 h' H
这个境界太凄寒!
! n5 ?5 `3 U3 c# D6 z+ _- ~- E【绿竹】 2001年6月07日18:20:56 ) ^! L% e: g0 H7 ~% ?. c0 E! P
  这个境界太凄寒!不可久呆。我还是喜欢自然有生气的世界,鸢飞鱼跃,鹏翔九天,上下与天地同游,领略宇宙生命的活泼泼的无穷趣味,不亦乐乎?
3 U% m+ s4 a4 u5 O  g- d+ ~ 
6 N; R, u% P/ G5 F1 fYou've comprehend the poem wrong.
  z) o3 k# H1 M& m& e& o! \2 e【巴桑】 2001年6月07日20:11:03
5 p1 M# n9 C3 ~  H  诗品见人品,不愧被称之为千古绝唱。诗人枊宗元写一位在雪野江畔独自垂钓的老渔翁,实则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其真实用意是以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比喻作者自己高洁不俗、傲岸独立的人格形象。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就是是把环境气氛的烘托写得十分出色。作者将写景转换到景中的人,写一位正在垂钓的老渔公,但句首用了一个“孤”字,下面四句句首又用一个“独”字,两字相连便成为“孤独”,加上“寒江雪”三字既为直接点题,又是前四句环境气氛描写的总汇。至此这位老渔翁身边的氛围可谓已被烘染尽致,即是天寒又地冻,一片肃杀、冷清的孤寂的景象包围着他。然而这位老人却如此镇定自若、不畏严寒,可见他有着那么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念,所有这一切精神力量又尽在诗人所落笔的“独钓”两字中被体现出来了。“寒江雪”三字用的极妙,内涵容量极大,所谓“寒江雪”,即除了这一条流淌着寒水的大江之外,四周的田野、山峦和堤岸一片银白,均是积雪。然而诗人只用三字就能予以综合概括,这不能不说是高手所为。 5 m- j/ L$ h# h! s5 _  u' h( p
  我作为一个法律人,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将这首诗用来理解法律人,就是:无论多么“天气”多么严寒,环境多么险恶,法律人都应当镇定自若,不畏艰险,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排除千难万险的信心。法律人研究法律问题时,应当笑傲孤独! / f9 m. p0 }; W: p8 _- ?9 r. J
  3 J9 o7 T4 ]# y7 O7 v4 V* |
我的第二种理解 : O( Z/ R3 @+ Y- R
【孤舟】 2001年6月08日17:32:25
: V  T( t( x% b% w/ M' c& k! x" V  你认为诗人以老翁自喻,我深为赞同;你以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该诗,并以此自勉处浊流而洁身自好,也深得我心;尤其是你对诗的意境的描绘让我击节而叹。在此,我只是以我的理解,提出读该诗的另一种视角,与你交流。
* y: e- c! |, [- K+ l9 D$ D& A6 A  我认为该诗也可以读成一种做学问甚至是人生的境界。全诗由近及远,先由千山,再到万径,再把读者的视线集中到千山万径中的河中的孤舟及舟中的老翁,最后竟是一根钓鱼线。短短的四句诗,二十个字,就完成了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景物描写,真让人佩服作者的功力。更为叫绝的是,作者对景物的渲染功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突出了天地的空旷,意境悠远、开阔,又很好的为以后突出孤舟独钓做了铺垫——试想,在这样一个孤独宁静的世界中间,一条小河里的一条小船里的一个老翁在孤独的垂钓,我们甚至能看清他垂钓的钓线,这是一个何等的意境!
: G1 z) R+ b% h! O6 E. N/ h  所谓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即是一种不求于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境界。不求外人,那么就只有孤独的与天地交流,孤舟独钓寒江雪了。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意境啊! / R$ ~+ Z8 |: H! l2 C
  其实这样一种境界也可以形容人生境界。所有伟大的心灵总是在极为孤寂的环境下,站在人类理性的边缘,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最终大澈大悟的,老子、耶酥、佛陀莫不如此。 0 a: i! o3 C  R5 m+ c) H
  后生晚辈不敢如此斗胆,以此伟大的意境自喻,自勉自励而已。 7 K& p$ o2 }  J8 B% r, ^
 
3 o2 ~) @  ]" s; }( C0 d你给绿竹的礼物是恰当的。 + p7 j/ J5 F6 B8 Y; N4 G1 s3 ^5 z
【巴桑】 2001年6月09日10:36:22
2 `# Y0 w! `+ w- l. n& S  你给绿竹的礼物是恰当的。只是顽固的绿竹理解有误,以为“这个境界太凄寒”。实际上,这个境界不凄凉。舟与翁共荡,雪与翁共舞,只是天地间增添了几多纯静罢了。诗中“动”与“静”的关系是昭然若揭的。
* q7 ~9 x0 Z' i6 R9 W. j  如孤舟所言:“伟大的心灵总是在极为孤寂的环境下,站在人类理性的边缘,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最终大澈大悟。”这是我极为赞同的。当然,冬天自然的寒冷的,但寒冷更能磨练人的心性和意志。冬天过去是什么?用西方人的说法就是:If winter con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5 _  K, b- H& W% X' g  " i) \& z8 Q  s+ Q
我来到、我看到
/ A2 i$ [! s. T( {【孤舟】 2001年6月09日10:45:30
$ w% G- h8 }; B7 K: u( x  谢谢你的理解,其实,柳宗元可能也不是刻意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而是他已到了这种境界,很平实的把他说出来而已。我想起了剀撒的一句话——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我在这里去掉我征服)
, e; b+ g8 w% i  ' z- E' k! L8 o4 Y
两种境界 * ?9 v0 n! _; n1 B
【香茗】 2001年6月08日18:14:22
) w4 J: e4 Q( k1 \3 ?9 S/ D  “静”只一个字,就已经很复杂了,其中可以区分很多种不同的境界,这种境界当然是人感受或者表达出来才会被人或者别人所感知,因此不妨叫做“心境”更为妥帖。
8 O; Y7 K7 {, E! f% ^3 P  我喜欢的“静”,是那种闲静,有点“观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超然意味,如果修为的得道,我也喜欢如绿竹所爱“静”——幽静。 ' T0 u; Z& K# L/ f- V  ?0 z& N7 F  f
  “静”和天籁相通,天籁之音的反衬才有了“通天下之所感”的静,正所谓“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孤舟之静是类似于绝对的“静”,这种“静”失去了静的意义,成为了“死”,我不喜欢这种孤寂或者死寂般的“静”。这种“静”显的颓废,没有生气,与我们追求“静”的目的背道而驰,也与我们所追求的“静”大不相宜。
/ ^0 _" r; H6 D. f, c: l( V9 [( E  我所追求的“静”大抵和绿竹无异,当是超然的,闲适的,静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静,至于目的嘛,我想大概也不过是欲洞穿瑞士河底,通天下之所感,感“静”之其静,亦感其静之静。
" ~  o1 U* b8 y# B. `  任何事情的终极都会走向极端,水至清则无鱼,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所以终极的“静”,你是不可能感受的到的,当然也就没有这种万物之声皆无的“静”。
( O+ Y6 w- b7 {! L- K  绿竹给这里加上音乐,大概也是如此吧,我没有问他,只当作猜测吧!
8 ]" P  F6 N2 m3 E  ) b1 d9 }/ v; W$ {" N
孤舟是静的,天地似乎也是静的,但是……
1 s2 @$ J1 a- `0 ]【孤舟】 2001年6月08日18:34:18
; w) ~- e9 m5 ]" I4 r  孤舟是静的,天地似乎也是静的,但是你能说孤舟中的老翁也是静的吗?一根小小的钓线,事实上已把老翁和天地相连起来了,这时,天地宇宙万物都通过这根钓线连起来了,老翁也通过这根钓线和天地宇宙万物相吞吐,这时,天地万物也和老翁一样动起来了!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动中显静;但是孤舟独钓是静中显动。
) a% R, n; {# W: ^( a4 F4 \  - @2 O9 n7 y- [8 k
静中之动,着意在动而不在静。 5 V" O$ ^7 W7 r% ]
【香茗】 2001年6月08日18:40:33
. p: q- t% c4 p7 ]4 G+ U/ {5 G4 h 
/ a0 Y9 U+ q" {: m+ D别忘了诗中的“钓”字
* B9 X) b7 j, G3 y【巴桑】 2001年6月09日10:55:02 2 K5 w7 S' U/ t, x. B9 w8 f8 a, b
  香茗以为诗中“这种‘静’显的颓废,没有生气”,实则忘记了还有“钓”字。可以说,枊宗元没有将一付诗的画面凝固,而是赋予一个极为丰富的“动与静”的内涵。诗中固然没有言明“钓”何物(这是我的理解,因为“独钓寒江雪”中的“寒江雪”是倒装句),但“钓”字表明了翁的一种期待和愿望,一种外景与人内心世界的结合。翁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钓”上,翁的思想难道是“颓废”吗?
8 W' X% d+ w5 } 
4 h- [& \) A3 h( D8 Z& W/ c2 o( n' ]如果“钓”的就是满江寒雪呢? / G" A* ~& ?1 J+ t' M
【绿竹】 2001年6月09日17:33:15
, H) q: \2 n% F. j0 p" l, g  从这个角度看,我理解到一种力量和担当。   r7 R1 Y$ V! j: W4 g% h- Q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下沙大学生网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