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 M% `. n' Z) m9 w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 ]/ A @' N$ W$ I% q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 V% a) q3 ?8 {5 L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j3 u$ V2 {0 i9 }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t X, ]6 y0 K$ n( L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6 E8 ]( k2 F9 a( s$ U/ r f( ~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3 M* k' Z1 j# j8 M+ ?+ J# O$ A5 n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 O) {* H2 U ~2 j1 M9 c% Z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 j. X6 W `% {) l9 ?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4 \* R1 q( B& d- @1 ]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 程普
/ K/ ?- T* [9 p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6 ~, e4 Y% Z3 c6 ^: R" \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 陆机
2 D- I7 |8 R8 Z# D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 s! O0 C+ r" @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0 x6 M- z, \( b# j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 J5 ?7 j# ^0 _! k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 \" x5 [9 `. x& P' ?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5 Y$ X! ]) Y1 Z+ ~- P r. \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 ~3 }* ?7 r/ Z( h# Q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8 I3 \- q' f/ ~' j5 w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4 S( G! A0 a& D/ G9 w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 《三国志集解》 ) U; H) r7 q8 {( |9 `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9 p2 \! z9 R. \0 Y9 ~3 z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