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0-5-6 08:48 |
---|
签到天数: 14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 a- B3 ~( J4 J2 D/ p9 F赤潮暴发,淡菜有毒。关乎夏天的菜篮子,读者们纷纷打进96068“求解释”。6 H7 C2 D* f |3 a
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了“近期谨慎食用贻贝(俗称淡菜)”的食品安全预警,让爱吃海鲜的读者心中忐忑。大家疑惑,“赤潮面前,海鲜平等”,那么除了已经被省食安办点名的“淡菜”外,其他的海鲜会不会也带“腹泻性贝毒”?
: m! ~% R" }8 z; k2 w7 [- i, L# M4 z 本报记者将问题抛给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刘定康,刘定康告诉记者,这事的确有说头:+ L" e5 z: M5 ?* u" I+ f/ P
刘定康首先给鱼、虾、蟹“松了绑”:“鱼虾蟹在赤潮中,是不会被毒素污染的,最多会因为赤潮堵塞呼吸,导致死亡,但肉里是不会有贝毒素的,不仅是鱼虾蟹,连鱿鱼和乌贼也没有问题。”
4 S# ^2 D9 T) B* d$ _: Q+ j 会受到赤潮中“贝毒素”青睐的是贝类,但这不代表所有的贝类都不能吃。刘定康表示受影响的贝类是有限的。“因为赤潮一般会影响的区域,是在外侧海域,那里水比较清,容易滋生赤潮。而像花蛤、文蛤、蛏子这些菜篮子里的常客一般是在近海泥滩中生长的,受到毒素污染的概率很低。”# I0 p( b9 i5 H2 V2 g& D
刘定康告诉记者,与淡菜生长区域差不多的贝类,有扇贝和牡蛎(亦称“生蚝”)。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也想提醒读者,这些贝类也容易富集赤潮中的贝毒素,因此请爱吃海鲜的读者近期要谨慎食用。
: T, V5 D; l( k& u# P 此外,如果你在市场上见到了一种叫做织纹螺的水产,千万不要买。“织纹螺千万不要吃,因为它对于贝毒素的富集能力非常强,往往毒性很高。”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G9 p) [. i l$ t8 a) \
刘定康说:“赤潮昨天已经开始消退,接下来的情况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受污染的贝类,会随着赤潮的减退,慢慢消解它们体内的贝毒素。“这个过程一般在40—45天之间,不过这次的“腹泻性贝毒”毒性较轻,消解的过程可能会更快。”' _ L, `# K& c+ p& Q
# o7 c2 G3 d0 E5 W4 h5 z, Q2 {
相关新闻3 k: J4 E* r8 x9 x' r! z" B5 J- f
! g# h, j* c, z0 u* z 水产市场很淡定:浙江市场,多数水产品为近海养殖5 Q& R8 w4 H! b! g- O
6 d" I8 n; k7 c: N- ~5 ?' Y4 U 从目前看来,咸潮与赤潮的“捣乱”,没给老百姓的生活砸出太多的涟漪。
- `0 x) g0 B, X- n1 o9 E 昨天傍晚,记者赶到了黄龙大排档,这里很多店铺打的都是海鲜牌,生鲜的扇贝、牡蛎仍然被摆在了店门口显眼的位置。
. a' r3 n, t. u 一家大排档的店老板告诉记者,并没有感觉到生意有变化。“一样的,没什么,很多顾客都是冲着新鲜的海鲜来的。”让老板底气这么足的原因只有一个:“我的海鲜都是近海养殖的,不受赤潮影响。”# S- o. S/ ?. g, C) _
而浙江农都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负责人颜苗富也告诉记者,多数水产品还是没问题的。“因为5月至9月是东海的禁渔期,所以浙江市场上的野生海产品本身就有限,大部分都是养殖的,也就没有受到赤潮影响。”
3 c0 P0 o7 l/ D+ V2 a 但颜苗富也承认,近期海产品的销售出现了小幅下滑。他的解释是,今年很特别,因为天气问题,水产品都在减量,再加上赤潮的影响,人们有一些担忧。“目前海洋局已经在检测,对于海产品的安全,请市民不必太担心。”* p+ T6 {, Z2 I. R% i" g- z
@0 E$ J* Y- x5 X' k* x, r
链接:5 X/ R( t! ^9 s7 A9 N. @
7 s: z7 Z1 y$ k) p0 `' [
赤潮被称为大海中“红色的幽灵”,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大量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海洋公害。包括长江口、宁波舟山在内的东海海域,是我国赤潮灾害的高发区、频发区,每年4月-10月发生的赤潮灾害次数和影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1%和72%。4 R- q1 h7 N& x! d8 [
“腹泻性贝毒”是贝类摄取有毒藻类在体内积累的毒素,属获得性毒素,与海洋中赤潮暴发有关联。人食用受“腹泻性贝毒”污染的贝类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一般病情较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