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前不久在浙江大学演讲中表示,“上大学”和“读大学”是有区别的。对此,我很赞成。上大学只是指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大学校门而已,而读大学则是把大学当作一本厚厚的书来读,读出它的历史,读出它的传统,读出它的文化,读出它的精神,读出它的风骨和品位。 1 \- E; ?3 E6 _, E4 U% X* T% T) W
% K# m: N8 M" i' X8 U* J2 j陈教授把阅读大学归纳成六种方式,即话题的大学、文本的大学、象征的大学、箭垛的大学、景观的大学以及文物的大学。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全民关注教育的今天,大学成为热门话题一点儿都不新鲜。媒体报道中、公众舆论中有些对大学是公允的,但也有一些并不那么准确、客观、公正,甚至还有些歪曲、虚假的不实之词。我们身在其中,能否在阅读大学中练就一双慧眼,把作为话题的大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呢?这对于我们认识大学、了解大学、接受大学、享受大学有重要的意义。 8 d, [2 c# k) X! A& x( K1 O
! x! V; j" E( v: V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积淀。这些饱含历史沧桑的大学精神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精神的传承,不是记住校训、高唱校歌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投身其中,慢慢地品味和咀嚼。校园的空气里都是知识的氧气,但如果一上完课甚至没上课就匆匆离开校园,那么我们只能与这些无价瑰宝擦肩而过或者连面都见不到。
& U/ f- A- f& d0 Y/ Y2 E2 U; E1 v! P' h' ?) {
有多少学生了解自己大学的过去?又有多少人读过几十年乃至百年的校史?到底自己能认识几棵校园里的大树?校园里的座座雕塑给了我们哪些启迪?如今,有些大学生缺少应有的修养、气质和风度,与未能沉下心来读读大学不无关系。人进了大学,心没在大学。 1 E( `9 K% {% \) y: i) J: d
+ p9 t8 m. n9 `0 g2 V+ c3 }1 F. C, q
大学里有大树、大楼,更有大师。现在不少学生都是远远地眺望着大师而很少靠近他们,甚至走到对面连个招呼都不打。有的学生慕名选了大师的课,却听了上句没听下句,自己心里长了草,反过来抱怨大师不过如此罢了。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如今巨人就近在眼前,怎么不能走上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呢?
1 P4 ]$ n4 ~0 \( J9 W
1 I( @9 E v/ a/ ?并不否认如今的大学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不否认有的大学出现了一些有违大学之名的行为,更不否认有的大学从业人员“秀”出了被社会所不齿的行为、爆出了为人们所唾弃的粗口,但却不能因此否认阅读大学的价值。阅读大学应该是思考中的阅读,而不是盲从;应该是细细阅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如果读到个把的错别字、读到和主题不符的词句,不要败坏你的兴致,想想自己能为修改它做点儿什么就够了。 / W( ]0 r6 V! N; L3 X, Z
% l1 O. R: |$ ?! R p, K让我们更加珍惜大学的时光,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多彩,让我们从大学里除了得到一纸毕业文凭之外,还看到许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风景,学到许多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从现在开始,变上大学为读大学还为时不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