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16.2%的人用"烂"形容母校 师生关系就是没关系?
- [) a7 ^8 Y" E
0 \+ O& Y, N$ {& l; V # Y1 h9 K6 M3 o U* z2 _
1 H C V% U6 u. E 杨帆,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生于北京,2003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环境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国防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R3 e& r( @2 y2 G- a4 m/ s! }/ n
7 [$ ?' P; h9 Z0 x* s# }$ l8 t
2 _+ _& _: D7 c* Z 文/本报驻京记者 谢绮珊! x0 t$ j* ~' e
6 O; Y% \6 `$ I7 L, l4 f. l2 t& R
" H F; L4 B- I* J 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肢体冲突。
6 I ]4 r2 [$ G& q) ~( P% }+ I9 D
4 E* |, X9 O+ |/ g
- Y9 t0 C- N, n7 V5 O 第二天,杨帆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致有关院领导的信”,对前天晚上的事件做了简要说明,并要求学校处理相关学生。
# l1 T% R1 h. C
6 j5 D' m: Y* U7 x; M$ E; m0 V4 m5 w( U0 ~" N3 G
同时委托其研究生公布了该课堂“未坚持听完课学生”的名单,称“原则上缺席者不能及格”。随后不久相关帖子都被删掉。由于中大教授与学生关系恶化,网上又掀起一场师生关系的大讨论。
4 b$ e* o& z U3 J- c6 M3 v6 Q* e+ I; v9 T
2 ~* i* q6 c2 {6 w1 M, m% E
事发:学生少教授关门
6 O* A, Z6 C, w d0 B4 w
# Z% l. ~6 S8 P( j1 W5 l& X: a+ h
1月4日晚,该校昌平校区阶八大教室,杨帆教授给学生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的最后一节课,不少学生在上课之时把论文上交后就离开。杨帆来了后先照着PPT讲了一会课,突然停下来,扫视了一下同学,发现人数大大不够。“我们就揣度着没来的人要倒霉了。”然后杨帆开始骂那些走了的人:那些学生不像话,把论文交了就想走,没道德欺骗老师。他表示没在的学生全部都要挂科。- d7 A8 Y/ m3 P' I7 h" M* \
( ? B. T0 u$ D1 W- u$ P# W
+ ]- p4 ]% ?! D8 f 后经统计,该课程报名有240人,有101人交完卷子就走了或听了几分钟就走了。$ p( S" M/ L) f% F, K
: S+ w) v5 F7 f, g3 f' C
/ W8 o9 c( N7 |. I 恶化:女生离场引发冲突% U: ^6 e$ _) M8 T$ Y R# C
3 J/ y3 A1 L' V$ b6 ~ Q% k0 m2 s1 T; x# [$ ~3 y/ e% M/ M9 A2 A8 n' b
签到过后杨帆接着讲课。在阶八门口渐渐聚集了二三十名选修此课的同学。不久,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杨帆并不理会。2 ] z* T7 T a/ D# u7 b
: ?# ^. e- A2 k1 h" t
- m# k1 q8 n I9 D/ X9 s- v0 w
一名男同学忽然跑到门口,抬起脚狠狠地踹了一下门。杨帆打开门开始破口大骂道:“是谁踢的门给我站出来,扰乱课堂,混蛋,畜生!给我站出来,属老鼠的啊!!”杨帆见无人反应便愤而入教室锁上了门。( Q+ B9 R# v# Y' ~
6 A- l: }! ~7 {: E5 _
$ }* T! n* p/ E* }" r' i1 c 杨帆开始教育学生:不要这样的学生,合起伙来跟老师捣乱。我这个人脾气大,别把我惹恼了。我要干事不对,我就不敢这么横。这时,一名女生背着书包从后面一路走向门口。杨帆说:我没讲完呢!你干吗去?女生说:老师上课讲这些你不觉得很无聊吗?杨帆说:你才无聊呢!你叫什么名字?女生说:我又没选你的课!杨帆说:滚出去!女生说:干吗要滚啊!好好地走出去。* F4 j1 S3 t' x& t, v% j( P
/ U# g& U L5 Y' P: L- H
( ?( h5 `0 G$ @8 n" A 于是女生便出去了。据门外同学回忆,杨帆指着那个女生大喝:“站住!”并跑过去抓住其书包并称其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老师,要带其去保卫处。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杨帆怒不可遏,欲强行拉其去保卫处。期间很多同学加以劝说和制止。不久,保卫处的人赶到将女生带走。3 f2 b- y5 d- a( g
b& @4 Q6 n# _/ k# v6 M- o0 ~0 }7 H' c1 f0 B$ }4 k- t
杨帆:师生一团和气是伪现象
# ^: \- b; u$ S r# q; a: z. F. x$ q$ q) X5 S7 v9 q
' W8 u1 ?/ Z! B) s- U# m
昨天,杨帆教授开了博客,对此事做了进一步阐述,记者也就此专访了他。而当事另一方的女生寝室电话一直没人接。曾接触此事的同行告诉记者,目前正值学校考试期间,校方已介入调查,该女生不愿露面。
# Q7 Y! N7 R( y) p, k! H% n& i: f; E& r9 x4 [) U- ~. \
K9 ]8 {) g1 k" J1 N8 H0 s) T+ l( G9 r 记者:当时情况经过如何?: A+ w- [% D( W5 J5 Y- L0 Y
- K! u* H0 |6 q7 u' s( ], H( d2 W6 X7 j, ` a" E
杨帆:她成心闹我的场,不是偶然进去的,我不让她出去,她非要出去,还说我很无聊。她没选这门课,我不让进她非要进,我不让出她非要出。我问她叫什么,她不说,我才捉她,否则就不会把她扭到保卫处了,而是第二天找她辅导员。
6 W4 K% ^/ P0 b8 o5 m1 c6 W$ j8 M, T1 i8 K* n- Y- k
' V: P( S9 `, y
记者:学生说你骂人了?5 ^) O0 \: r6 P% o7 F. E1 P
F7 }; g+ z/ m& o* T5 O
( i p# B: {/ c, P+ h 杨帆:急了怎么不可以骂人?这么多学生把课堂当茶馆。不骂你就不能治你,我宁可不要这谦谦君子的美德。2 B( A9 x f- @0 x6 q6 k
$ D* C! Y j6 Y7 r+ N" I0 \2 p6 E8 Z9 P3 N, M: K
记者:平时对学生这样严格?. b% T& q7 n3 V! l5 ]* ?" i
- m5 q* a$ ? q% X
' R7 ]% T; z: C3 k 杨帆:我的课是选修课,选了就得来上。我不考试但考勤。6 O+ a$ V1 e2 M: m7 {* Y- d8 Z
8 S7 x6 ?7 }/ C$ m+ T( R2 F: Q- a
$ i2 v* U: @& P% G& s/ T 记者:在这件事情上,您有个人责任吗?! a+ n& A& [1 V( D( A
杨帆:我不仅没责任,而且还有巨大贡献。要不是我这个脾气,就得让学生占上风,老师永远占不了上风,其他老师还真没有我这魄力,人要没脾气还叫人吗?人都有自己的底线。7 Y( t" w+ d! P( D+ t3 Z8 l
. v1 h; F) H% M x
2 ~4 x, c7 G8 V1 J 记者:您说过老师现在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原本一团和气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紧张?
' ~' |- r, U7 z+ P
3 p! U- ^9 }# k$ Y* _- G6 Y, t; _6 D1 o' n3 e& V4 o
杨帆: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团和气,也就是老师得容忍学生逃课,老师商品化、工具化。一团和气是一种伪现象。学生可以给老师打分,老师就得宠着学生,让他们高兴,容忍学生的毛病,完全没有师道尊严。! t' o5 C3 s4 k" a- y' I# S) z# l
! E! E, Y: F5 {, E. _* h: I8 I
2 m' E3 Q/ I0 z5 [: W 记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s% v; o* ?- U3 s: ?
' e$ P! Y+ ]: o0 u1 k, S: c
e+ v. `1 v0 j/ K- }$ ] z
杨帆:坚持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这个底线是不能破的。
) {& `6 t+ P: o! P' v# U4 y; G9 n# Q
- p9 D" ^/ ~. Q4 y3 X/ V: V0 s% n; X/ Z' @9 o9 u* G( X5 Y5 G5 Y
记者:有人认为这件事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s3 k1 H- M. O! T' ^ H" F- x
0 I' E% F2 r) f' x, `. \% b7 ~& L/ T, b+ x
杨帆:不对,个人也有个人的责任,分清楚是非之后,再去说体制。只说是体制的问题,那是和稀泥。
6 \8 [% I' `% U7 D' M# d" q- r9 K8 h: N2 t. S" z2 M% C
5 y8 r' g5 s/ k8 @, Q8 G
评论:某些关系不容商业玷污+ |# Y S; H( N+ s0 B
$ ~* X6 |2 D" |) b5 T: V. [8 M* W+ I, O2 h
“博士发帖炮轰教授”事件的影响尚未烟消云散,中国政法大学又爆“杨帆门”事件。有人就此抨击老师“师”文扫地、师道不存;有人批评学生不尊师重道。近几年,中小学老师或打学生或猥亵学生或组织强迫学生卖淫等各类新闻不断曝光,早已提醒我们师生关系恶化及异化的现实。如今,这两个例子又将大学师生关系现状以一种激烈的形式反映在我们面前。
7 h! Z* a1 D: J. i2 y* X& A/ R; }
- F0 H- B: ~1 |" z# Q4 y* C3 d 在传统社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格物致知。如今,商业思维大肆侵蚀校园,大学被称为“大学公司”。很多教授把提职称、凑科研成果、开公司、拉项目等当作“本分”;而不少学生又把大学作为混个文凭找份工作的手段。2 H W! o& J( ]. w8 [: [) E$ k
6 Q5 i: G m8 ~. O5 O2 M
7 F1 N0 p9 J3 h( u' [+ [ 就拿研究生教育来说,很多导师都把主要精力用在跑课题、拉项目上,学生则拿着导师付给的报酬编教材、写论文。因为是跟着导师“混饭吃”,导师这才有了“老板”之称。老师变“老板”,师生之间互相利用,近乎商业利益关系,又谈何尊师重道子?1 g6 O9 ?% p* o7 @
9 j* [; n* Y/ y( s6 B- i+ {
! p$ q0 [, i: { 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将精英教育的模式颠覆,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失落。可现实是,昔日为人津津乐道的和睦师生关系日渐解体。应该看到,师生关系异化发生在整个社会市场化、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而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蜕变衍生出很多教育新思维,比如交费购买教育服务。种种合力之下,如果没有各方的刻意维护,这师生关系之乱倒也不觉得意外。
& j/ m* o& J G2 O+ _1 X! o5 U U0 E1 j# i
3 l9 m+ p. h. I+ T I 表面上看,师生关系异化只不过是在为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埋单,但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何尝不是商业化、产业化的苦果。当整个社会在商业化道路上凯歌高奏时,我们不妨自问,是否需要为商业化划上界限,因为某些关系容不得商业的玷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