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6-2-21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二战的十大名将(德国占了4个都在上面了,就不重复了,还有就是山本五十六这小子就不发了,免得激起民愤,就以林彪代替吧~~)5 l# `6 s9 f: N6 d
1.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领而作准备,最终如愿以偿。他的一生,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并引起世人的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专门研究巴顿的学者则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9 Z% p8 _% b9 \7 K
生平大事记
% d. L6 |$ C: X+ h" w9 y" U0 \1885年11月出生于美国加州雷克维尼亚德。
0 r1 O) C0 |$ m3 h1903年9月进入弗吉尼亚军校。
/ M& _4 A$ A2 Z! g& ]( f# r- s1904年6月考入了西点军校。
! R7 J" D0 X! R' B8 x# c1909年在谢里登堡出任骑兵连少尉。
' y- g( _. f4 j% l1 R1913年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 ! o4 q1 p2 ]0 {
1917年成为美国第一名坦克指挥官。
- s: ^. D! r4 g! P1935年,晋升为陆军中校,并赴夏威夷军区出任情报处长。 * K0 z0 u8 {# F- t
1938年,调任迈尔堡要塞司令。
7 {4 l4 l- u2 I1940年9月,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的代理师长,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 " }& g6 L% G# X, I/ M
1942年7月,被派赴欧洲参战。
6 T; B" y$ Z+ |. f, s1943年4月出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
, y) u9 e- Q' ~5 H1944年8月指挥第3集团军参加最后的决战。 3 b8 }+ |2 q5 n
1945年4月晋升为陆军四星上将。 8 \* P1 h0 ^6 s. P9 A4 R
1945年12月,在外出打猎时又遭遇严重车祸,颈部受重伤。21日17时,巴顿终于因心脏衰竭,长眠在医院病房妻子的怀中。& {5 _+ _+ f4 S. z% B; X0 z4 }% G1 a
}2 E' M3 L- a
6 _/ Z3 h$ s, m
; y K" V& ]8 S$ C2.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蒙哥马利生前曾几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3 Z D% L7 D/ G5 `9 q; _! A/ B# W
. j" g. A# X+ C V+ q% v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1920年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37年起任旅长、师长。 ) c" p1 r) k; N
& u: c1 |* p1 ?) i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以使他在1942年10月23日的决定性战役中,最后向隆美尔的部队发起进攻时稳操胜券。 3 t1 [& A1 [& b
6 T- c3 [* }0 z& l9 w; s7 S, V' l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开赴法国作战。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撤退。回国后,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司令官。1940年7月任第五军军长。
( Z) k( w9 U, w |$ e, N" G' |
+ i; a) q1 [0 k: W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1943年7月,他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0 G) _, u, T4 w, }+ Z
$ H0 Q/ l D# l; [8 F3 l; `
1944年6月,蒙哥马利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9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后,率领英国和加拿大部队转战法、比、荷、德。
+ X. J5 @ q& Z7 U
: S+ O" f% r4 [7 H0 A 1945年他指挥第二十一集团军横渡菜茵河进入德国本土,5月他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北方兵团的投降,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 $ @# e; K1 C- ~
/ u( p' A! Z, t 1946年成为嘉德勋爵士并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 1 W0 d+ l: q$ K- c
0 U2 J, w1 ~$ r4 ~, g0 A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 L& c5 p7 y3 p2 m0 o- ?/ r2 c. T
7 ^1 F) p2 U1 {7 p5 N: h8 E* g" ?2 H) {7 e& K. F' y4 s: O4 r4 N
F4 U" _, W9 _5 {3.朱可夫,苏联元帅,军事家。1896年生于卢加省斯特列尔科夫村一贫苦家庭。, j$ t+ y) o7 Z# u* X% _2 X
1915年应征加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获乔治十字勋章2枚。/ r8 F* W2 H' [- N0 ~, S; G |
1918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历任骑兵排长、连长,参加平息白卫军的叛乱。内战结束后,曾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和红军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并先后任骑兵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骑兵监助理,驻西班牙、驻华军事顾问和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H/ y5 L3 H7 K" c5 [/ s5 f ]! k) U) s
1939年夏调任外蒙(今蒙古国)苏军第 1集团军集群司令,指挥苏蒙军在诺门坎地区粉碎了日军的武装进犯。
! U& E; b. T$ D0 H! M2 r8 k. s# n+ u1940年 6月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晋升为大将。
9 |7 F) @' T2 G6 I( n3 Y5 t1941年1~7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0 p" J# ^( @9 N6 g; ]
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历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面总司令等职。他积极参与制定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计划,并在前线直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战略防御阶段,直接参与指挥莫斯科会战,同兄弟方面军一道将德军击退 100~250千米。在战争转折关头,成功地协调了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突破封锁列宁格勒的作战、库尔斯克会战和第聂伯河会战的各方面军的计划和行动,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 ]) _# [& ~' j* ?# i! B1 E1943年 1月,因功绩卓著晋升为苏联元帅。在战略反攻阶段,又直接组织和协调实施了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直到最后捣毁法西斯巢穴柏林,代表苏军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军投降。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他卓越的统帅才能。, `/ J. K, l5 |2 r
战后,朱可夫历任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他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善于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形成“拳头”,擅长使用坦克兵团,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其军事著作有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与思考》。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曾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因此,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赫一时的“传奇元帅”。曾 4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 6枚。8 c! ]+ u, P+ l' K
7 b2 D; ]! c% G" Z8 l . W. b# O! x% L. C! r2 Q/ ?
/ X; w! Z1 ?, U7 o, n+ [! {) W: `6 C' o( t4.麦克阿瑟(1880—1964)是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美国将军。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美国第42师师长率兵赴法国参战。1918年麦克阿瑟晋升为准将,7年后升为少将。20年代回到母校西点军校任校长。1930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并擢升为上将。1935年被派到当时的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担任军事顾问。1937年从军队退役。1941年,由于形势日益吃紧,麦克阿瑟奉召再度服现役。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奉命前往菲律宾组织对日军的抵抗。菲律宾即将沦陷之际,1942年3月,赴澳大利亚任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不久,在新几内亚组织对日军的反攻。在1943~1944年的一系列战斗中,麦克阿瑟指挥部队占领了新几内亚一带的南太平洋地区许多战略要地。但是,在1945年进攻菲律宾吕宋岛的战役中,他遭到严重挫折。1945年,麦克阿瑟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主持了在日本东京湾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1945~1951年间,以盟军最高总司令的身份占领日本,成为日本的“太上皇”。在占领日本期间,他解散了日本军队,清除了军国主义分子,重建日本经济,起草自由宪法。同时,在重新分配土地、教育、劳工、公共卫生、妇女权利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驻日期间,他还兼任远东美军总司令。朝鲜战争爆发后,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美军侵入朝鲜。他肆意扩大战争,与美国政府的政策发生矛盾,1951年4月被杜鲁门总统撤职。/ l2 E1 V$ Q) S0 N
' h6 ?5 ~5 A2 y9 d+ a6 W5 I# T
# M5 `3 y* x! ^$ w
1 T e& o" K, A5.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9 `5 r/ l% d9 y/ C: H! |8 f
0 F3 }- L0 b i, n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5 Y* ~4 m$ Y- s, f5 t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 @) P+ ~4 j8 I(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衩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
. @3 I0 p% K4 t- v* A7 I1 L: |, B7 Z1 z: V7 y
, C$ z; O: o1 x0 B1 V' h# H' N. B
: z- U) z9 V5 C8 t+ X3 P g6.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00-1982)出生于沙俄农村贫寒家庭。1917年,崔可 # u9 _4 ~, h2 `. `8 h9 q4 T9 ~
夫投军于沙俄波罗的海舰队。不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崔可夫随波罗的海舰 . u1 e0 Q5 _2 f, t: T+ Y
队加入了红色政权的行列。他19岁开始担任红军团长,为巩固红色政权,率领部队
7 Q/ m+ s! k; o6 |/ V- }* q转战东西,与高尔察克白军血战,与波兰军队博斗。1922年,战事稍息,崔可夫弃 - a( p5 l0 t# X4 e; a! B4 e
官从学,跨入苏俄第一所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留校在东方部中
# q* s( |$ D- @* ^国系继续深造。1927年赴华任军事顾问,2年后年回国。1938年,崔可夫升任白俄
# R+ L/ f* ?& O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军集群司令。
3 R: R- x' a ~ t 0 m+ P: h: C& x. d
1939年年,德国入侵波兰,苏联放弃中立态度,以“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
7 C3 @4 a. B! Q) c, l: [& N罗斯为由出兵入侵波兰。崔可夫率第四集团军进行了所谓的解放进军,侵入波兰境
7 B8 h# o; D6 ]/ q9 S内。12月,苏芬战争暴发,崔可夫被调任第9集团军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这场极
$ d1 o; d/ C% F+ w! V不光彩的入侵芬兰的战争,同时也是他一身中所参加的败得最惨的一场战斗。第 ) G- `9 p( c3 {( [, h4 k5 ~
9 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部的任务。12月底,崔
- I3 I4 ?8 A( A( C+ s可夫的第9集团军虽然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 5 l7 J4 G/ p4 E9 _# F" @) Q9 z
力师即摩托化步兵第44师和步兵第163师(共拥有48000人、335门火炮、100多辆战
! f5 a: L. d6 D* `) |8 ?. P0 B车和50辆装甲车),极不适应芬兰的严寒气候,被芬军歼灭过半。崔可夫因此被解 3 A. [- R4 b& |; k9 X7 Q3 f% F
除了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 p- F$ U& s; J* \ / ?) o; s' Z2 G5 A# P+ Y0 T7 }
1940年,法国败降,使 分蘧 势不妙,而远东地区的形?也对苏联不利。为稳 7 |; @& [- i6 D
住日本,同时大力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军无力北攻苏联。1940年秋,苏共中
9 c5 `9 ?0 r# }( n1 s. H央委员会决定派通晓汉语、出使过中国、此时正在赋闲的崔可夫少将前往中国担任 , [& {& i# c% U1 V L
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即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指导中国的抗日战争,协调中国国共两
D, @4 v4 T5 _! J党的关系。
, J% P9 p4 A: I' V; y
$ }/ Z3 L2 S) q, G 1942年3月,崔可夫将军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奉召返回莫斯科。此时,在希 ( I8 ~8 o* a: }5 y/ d$ [5 [
特勒授意下,德军最高统帅部制订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作战计划。到7月下旬,苏
5 F3 O- S$ T/ h, `9 \) C6 {军被迫后撤至顿河大弯曲部,斯大林格勒面临严重威崔可夫勤于笔耕,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军事指挥生涯,撰写了《在 k/ }" |$ q, \; E4 w
战火中锤炼青春》和《在华使命》两部回忆录。 出版了《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
. I+ k, P+ F: |6 b》、《斯大林格勒∶经验与教训》、《战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绩》、《从
& J# J- ^; i1 }. A J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卫军西进》、《在乌克兰的战斗》、《本世
1 a0 r) B1 g8 r# s1 j) G6 V纪之战》等八部很有份量的战史著作。
! L+ u+ ^3 H# ~
1 n3 S T7 G- R1 y$ K 1982年3月18日,戎马一生的崔可夫元帅逝世,享年82岁。与世纪同龄的崔可
! F! z5 p B, R J夫元帅是勇于创新的战术家和技艺高超的战役指挥官。他在自己漫长的军事生涯中 6 H" q) [" @. h; I$ |
,以其大胆的独创精神屡建战功。他是位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外交家,他四度出使
$ @9 O$ j) p* D, d中国,秉承政府的意志,对中国有许多误解。9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4
* B8 F6 B7 J6 } H; ^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以及无数枚其他奖章和外国勋章 % O( s9 Y/ \, R1 ]8 a7 Y0 U$ P
,将他永远载入军事家行列。
5 }( m7 C, u4 w9 N# \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史 + c6 n) R& j0 v4 a
达林格勒组织坚守。崔可夫部第64集团军,奉命于7月中旬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 R1 Z$ m+ Q0 D
( f! _2 k/ U/ E$ }8 Y& a; R
1 D! V$ c/ F, ~3 o v% V
( I0 m5 \- \, J 5 b* N2 [9 S# ]4 q, d
$ M8 w* U' p8 P, B ]% S4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2 16:08:33编辑过]
* h- `5 q7 g2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