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赵都市报》2005/12/18日刊登记者对《穷人缺什么》一书作者古古的采访。
5 z9 _8 G0 |. K3 a8 q4 u
6 ?% \+ e( j: J) j 记者:您凭什么有资格写这本书?因为您是富人?还是因为您曾经是穷人?
$ c7 O& R7 z V- M( p; N4 Z
! ?5 b ^" v$ b; ^5 V" H/ e 古古:我写这本书的资格不在于我拥有的财富(物质财富),而在于我拥有的思想,在于我对穷富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s0 ]4 g I. s7 Z# e
7 o/ B1 v, h- i% a' S" N4 c 记者:什么是您所界定的“穷人”?
9 Y" R+ l: r6 k" r. d# P+ [6 Q8 e 5 V' n# W: w; R, _$ B
古古:给“穷人”下定义,曾经让我很头痛。通常人们说的“穷人”就是没钱的人。那么缺钱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穷”呢?每个时期的标准不一样,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同样数量的财产,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大一笔财富,但对另一个来说,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没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9 I- ]6 p7 h4 E' D* P2 V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又都有自己的判断,会“觉得”谁是穷人,谁是富人。这个“觉得”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S: T& F& O0 M" G- A, h; [
我书中所指的穷人,主要是指身处困境的人。这种困境可能是由于物质的匮乏造成,也可能是由别的原因造成。
& F- n: \# ^2 A) j6 x) ] 1 {1 \! r3 S4 L" S
记者:看这本书时,常常会觉得心被戳得很痛。穷人已经够不幸了,可是您还要一块一块地揭我们的伤疤。比如,你说穷人缺钱就可能导致缺志,还以“知足常乐”自慰。久而久之,穷人不仅缺钱,还缺“钙”,整个人的精神都变软了。再比如,你写“穷人的恶”,说贫穷所导致的缺乏教化,使人穷的同时,不仅志穷,还有着更多的智穷和德穷。真是一语中的,也真的好残忍。
( V5 ^* G8 Q1 t2 c' s 7 T, G& H6 y: k, h+ p
古古:揭伤疤是为了治疗。关云长刮骨疗毒,痛不痛?痛!但是敢于承受那样的痛,是英雄!一个地方长了脓疮,必须先割开脓疮,挤去脓血,剔除腐肉,然后才能够上药,让它长出新肉来。揭伤疤,揭的时候很痛,有的病人痛糊涂了,可能还会迁怒于医生。但是医生是不会迁就病人的,如果因为怕痛就捂着藏着,那是讳疾忌医,是不负责任,只能延长痛苦,加重病情。1 H. n7 m2 K5 f! [; e, d' h1 T* q
这本书确实是比较“残忍”,一改书市上常见的平庸的怜悯心态,直面贫穷带给人的种种劣势,直面穷人身上某种狭隘的思维方式,直面阻挡他们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症结所在。用剖析代替安抚,而不再以习惯性的同情的姿态来看待贫穷的问题。这其实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里面蕴藏着对穷人真正的善意和激励。
% T8 {( L7 r: Y# w5 k8 @1 E# Q* u ! ^6 w1 Z' P9 O
记者:您对富人的感情好像也很复杂。书中提及富人时,有欣赏,但更多的是不屑,一些地方还欲言又止。在中国,“阳光下的财富”是不是太少了?“财富”和“灵魂的提升”是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想出太好的表述,您可以在不出格的情况下尽可能回答。见报时,我会再把问题改的温和些。)0 q2 d& T& j0 c' O9 i
! ~+ O) L' W2 W# X
古古:是的,很复杂,就像我对穷人的感情很复杂一样,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很复杂的,穷人富人都是人。* o9 Y7 o+ n% x5 j/ Z8 j
我欣赏富人,是欣赏他们的能力,一个人,他能成为富人,不管怎么说,都不简单,必有过人之处!我对富人的不屑,甚至痛恨,则大多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 L. s8 N) l' u8 B( p n6 ^ 富人,不能简单地去评价。首先,“富人”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这个群体的共同点是“有钱”,但钱的来源和途径却各不相同,这些“有钱”人的性格、品质、观念、学识、背景等也都不相同。就像穷人里面有好人坏人一样,富人里面也是良莠不齐,很难从整体上对他们有一个明确的褒贬。' t4 t3 ?: y* \! t2 e+ O3 }
人都有道德上的缺陷,但如果这种缺陷损害到旁人,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如果一些人能损害旁人利益而达到自己的发达,却不会受到约束和惩戒,那就不是他个人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缺陷了。可以想像,比赛场上如果到处是抢跑的,抓扯衣服的,袭人下身的,收买裁判的——并且他们都赢了,昂首阔步上台领奖,那些输了的人,以及广大的观众,会是怎样的心情!
, R. z/ C% @ V1 M/ J, ]2 _/ }% \ 人们对富人反感,其实并非是单纯的嫉妒和仇恨,很多时候包含着对不公平、不健全的社会规则的抗议。2 ]! j0 l& f* n: Z a. U
好了,这个问题不宜多谈,大家都可意会。0 B% z7 @! Y* E2 e g* N3 X
0 d& E' v% D$ m: U/ S8 P1 G! X
记者:这本书写得很有激情,对穷人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恕我直言,我们毕竟不能只靠激情活着。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还不如一本“致富手册”对穷人更有实际的帮助。请谈谈您对此的不同见解。
* r; e d6 \9 w+ n! I; v5 l3 v+ ] ' X. k. S, a1 H* s3 g
古古:在战争中,“战略”和“战术”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战略是全局的、概括的,战术是局部的、具体的。可以说《穷人缺什么》提供的是战略性的思考,而《致富手册》则是对具体战术的学习。战略和战术两者都很重要,如果非要分出谁更重要,就只能看是什么人在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需要了。
! x( A& ?8 ~) J) E6 }2 ^ 穷人当然需要实际的帮助,需要学习具体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清晰的思想,没有正确的观念,别人就是给了你一大堆方法,摆在你面前,你也分不清谁是好的,谁对你真正有用。“改变观念”就四个字,但做起来很难很难。
8 B* q- c: K, }( ^2 l
?4 k4 N+ l* N& o7 |! ^ 记者:最后,请您用简短的话告诉我们,穷人到底缺什么?穷人的出路在哪里?/ q5 [" ?! ?* m1 c* J
* y/ ?$ _9 m2 J9 P" _' [0 k7 U
古古:“穷人到底缺什么?”我不在这里回答,免得人家说我太残忍。请自己在书里去找答案,受得了的就读,受不了的就不读,怪不得我。
; v+ C8 W1 j7 H! Y8 Q 穷人的出路在哪里?解决了这个问题,应该得诺贝尔奖,可惜不是我。 |
|